中國城市電子政務發展新理念
發布人:Intertid張駿豪 發布日期:2017-05-16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
近年來,我國電子政務的服務水平、服務技術與服務覆蓋范圍都有了顯著提升。“互聯網+”概念提出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背景下,電子政務作為重點建設領域,不僅有望創新政府便民利民的工作方式,而且有望優化行政資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為我國傳統的行政服務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互聯網+”的普遍應用與深入發展,新時期的電子政務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推進“互聯網+ 公共服務”,促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對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一、“整體服務”推動一體化公共服務的形成
面對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的不斷普及,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都需要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當合理需求,積極采用新思想新技術,積極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整體服務”模式。建立提供一體化公共服務的在線政府,著力提升教育、醫療、社保等關系國計民生領域的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公共服務的提供效率,改善政府信息資源互聯互通難的問題,提高政府部門的運行效能,提升政府部門互聯網管理和應用能力,實現從以“平臺政府、信息政府”為核心的政府管理形態向以“數據開放,交互服務”為理念的政府管理形態轉變,從而有利于對公共服務的標準化、統一化推進,有利于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因此,需要將分散于各政府部門、業務大廳、部門門戶網站和應用之上的公共服務加以系統整合,著力提升教育、醫療、社保等關系國計民生領域的信息化水平,使公共服務更加方便、直觀的方式提供給社會公眾。
二、“共享共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
電子政務以網絡作為載體,首先強調的就是通過網絡讓社會和公眾享受到便捷、高效、高質量、個性化的服務,滿足社會和公眾日益增長的網上服務要求,提升新常態下網上政務服務水平。當前,由于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制度存在許多弊病,而且缺乏權威機構以及健全的法制建設來協調各部門間的共享工作,導致政府部門間信息共享水平依然較低。由于共享共建程度不足,“數字鴻溝”日益凸顯,越來越成為影響政府管理效能、效果乃至于整體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的“數字鴻溝”不僅存在于網絡基礎設施、通信技術設備等方面,在社會經濟因素、特殊群體的發展需求和公共服務領域也廣泛存在。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公共服務需要不斷突破壁壘,真正達到政府與服務對象“互聯”狀態。
三、 “需求導向”促進公共服務的個性化發展
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是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電子政務與部門業務的結合,政府部門無疑能夠利用“網絡”的諸多優勢與特征為公眾、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提供多種在線服務,大大增強了其服務能力。在線政府模式的設計和提供要以公眾的需求為核心,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服務的使用效率。政府需要提供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特定需求的政府在線政務服務,明確在線服務供給方和需求方的差距,從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收集分散的信息,分析用戶具體的服務使用模式,然后與公眾進行數據共享。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需要提高自身能力,積極獲取整合用戶的反饋,及時了解公眾的需求,提高其滿意程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提供“具有定制化、個性化的在線政務服務”。
四、“開放創新”提升電子政務的國際化水平
當前,服務型政府是各國政府改革的大勢所趨,而電子政務則是服務型政府的必經之路。經過過去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十二五”期間的快速推進,我國電子政務已經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成為各級政務部門平穩運轉和高效履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地區電子政務發展歷時長、水平高、程度深,有許多可以借鑒與學習的地方。了解好電子政務發展的國際經驗,并與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實際相結合,有利于我國更為高效的開展電子政務建設。為了充分了解好這些國際經驗,需要做好與全球電子政務領域的主管部門和科研機構的溝通交流和學習借鑒,定期舉行學術研討、項目合作、訪問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合作,逐步實現機制化與常態化,加深相互了解,實現共同發展。